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就是要優雅──最後地下鐵(Le Dernier Métro)



不管晴雨,季節一到,花就是要展現最美的姿態。現實磨人之下,人能否有優雅的姿態?

巴黎,19429月,德國占領半個法國,飢餓的人民排隊購物,然後湧入劇院取暖,將劇院擁滿,每晚11點開始實行宵禁,人人趕搭最後一排地鐵回家……。電影的開場,大導演楚浮似乎在詮釋片名的意義:物質生活艱困,精神生活沒有因此萎靡。

劇院總監盧卡斯因為猶太人的身份,為了躲避通緝,假稱已逃離巴黎,但實際還躲藏在劇場的地下室,暗中指揮戲劇的編排,她的妻子瑪利安,知名的電影女星,因此挑起持續經營劇院的重擔,發落所有事務,並擔任女主角,而新加入表演陣容,擔任男主角的伯納德,則和瑪利安發展出若有似無的感情。

盧卡斯原本就計劃潛逃出占領區,但在整個法國都淪陷的情況下,根本機會渺茫,如階下囚遭受軟禁的盧卡斯,知道了這個消息,鬱悶的情緒完全暴發,直言人可以活多久?躲在地下室了無生趣的日子,只能等待著妻子來探視的腳步聲,根本不是人的生活,他意圖走出去,已不能理智的顧及會被遣送集中營的威脅。雖然盧卡斯的地下室生活衣食無虞,但是失去自由、無法繼續藝術工作,儼然剝奪了他追求美、追求創作的精神,而失去了為人的價值。

在日子順遂時,精神的生活較容易因較少煩憂和物質的提供而感到富足,然而,在顛簸的日子中,繁雜瑣碎的心思應付不免消磨意志,讓人忘了保持從容與優雅,忘了替自己安排跳脫現實,慰藉心靈的空間和時間。苦悶,不全然來自生活的實際面,更多的是自我的限縮,就算每天總有一班最後列車的底限,也要在庸碌汲營中擠出一段時空,來讓性靈之花綻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