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賴活還須用腦──大獄言家(Un prophète )




「好死不如賴活」已不是困頓處境的真言,要「賴活」,還要依賴智慧而活。

一如片名「預言者Un prophète 」在穆斯林信仰上有其重大的意涵,電影內容的關係建構,對大歷史文化、族群議題與社會現實上,有明顯的對照意符與深厚的現象探究,這在黑道型態或是監獄類型電影中,舖述人性黑暗與光明面、江湖勢力的角力虞詐、稱兄道弟的仁義道德或虛偽,以及為求苟生的卑微、無奈和妥協……等種種小我或幫派組織層面之外,而有更臻一層的藝術成就。

落入監獄這個封閉的小社會,沒有自外於世、可以默默無聲度日的餘地,沒有勢力、背景的小人物,便成了角頭可利用的棋子。才19歲的馬里克,只是襲警而被判刑6年,入獄不久,雖是法籍阿拉伯裔,卻被勢力龐大的科西嘉幫老大威脅殺人來換取他的生命,為了自保,他不得不為,這也種下了他要奪回生命自主權的心志。事成之後,他的際遇有了轉折,成了科西嘉幫的跑腳小弟,而被他殺死的瑞比,則像是他的靈魂導師,不時出現在他的幻境,指引不識字的他要讀書、告訴他一些預示。

馬里克的屈從,有著生存的現實,但他仍有高度的心理自視「只是為他們工作」,這與從此盲目的附庸,汲汲營營求得保護或以此托大是截然不同的心態,他在生存的縫隙之中張開他的敏感與觀察,全力的完成老大交代的任務之餘,默默的學習他們的行話與手腕,低調的建立起自己的人脈網絡,偷偷的經營起自己的大麻事業。更重要的,一是他不卑不亢、不忘本的態度,阿拉伯裔的身分,雖使他在科西嘉幫裡被鄙為次等傭人,而在穆斯林族群中則被視為叛徒,但他默默承受這些鄙視,懂得運用情勢的他,裡外不是人,什麼都不是的卑微,反倒使他有了遊刃的空間;二是,他認知到讀書識字、學習知識的重要,與人與幫派份子的應對是在生活經驗中長智慧,而讀書學習則是讓他進行不同於現實的腦內活動,將自我思慮反芻和應對智慧內化為他從一個懵懂少年蛻變成運籌幄帷大咖的思維能量。

馬里克獨處時,會抱著字典背單字,會在瑞比的幻象對話,會落入一陣沉思,在沉思的畫面中,他沒有露出茫然的眼神渙散,神情是腦中正在思索著什麼的深沉專注,可見出他不同於無腦而一味受制於人的小囉囉。在面對不順遂的處境,妥協往往是必要的轉變,且不論成就什麼大事大業,可以從橫逆中翻身,真正能活出自己的非凡人物,還是那些能夠用心用腦,認清自己、學習進取的平凡人。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無法袖手的世界──賽德克.巴萊-彩虹橋



世間的紛擾,有時離我們很遠,是則出現在媒體那端的新聞,有時它很近,是隔壁鄰里的家務事,似乎本就沒有我們介入的餘地,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我們本是置身事外,卻有天無法置身事外,在這個地球是巴西的蝴蝶揮舞翅膀,日本就會颳起一陣強風的世界,我們不時被催促著,要為一些風吹草動,做出是否捲起袖子的抉擇。

相對於莫那魯道的堅定,在霧社事件中,其他的族人有更多的心理折衝,左右為難,不得不然的失據。賽德克男人出草的決定,女人無權介入、無力干預,一旦行動,為了不拖累他們的聖戰,消耗有限的食糧,她們先行上吊自殺,走向祖靈的彩虹橋,或許她們無怨無悔,但身為頭目之女,同時是花岡二郎當時懷有身孕的遺孀高山初子在混亂中被救出時仍不免要問:「為什麼要出草?」隔絕在男權世界之外,顧著生活細瑣的女人只能無聲的配合。

血脈本源賽德克,但已被日本皇民思想深深教化下的花岡一郎、二郎,在察知族人的出草計謀時,參與或舉發的兩難都可謂是責任,也都是極大的傷害,雖然他們不想選擇,也無法選擇,但現實的局勢要他們給出答案,在莫那魯道曉以大義之後,他們在族人出草時幫了彈藥庫的忙,但是在牆壁留下的遺字有著「我們也被蕃人拘捕,無可奈何」的字句,而在兩人自盡前的對話中,一郎愁苦的問道自己的靈魂究竟會進入日本的神社,還是與賽德克祖靈一同上彩虹橋,縱然二郎寬慰的說:「切開吧!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哪兒也別去了,當個自在的遊魂吧!」最後一郎切腹、二郎上吊,分別是日本與賽德克族不同的犧牲精神,身分的認同終究是至死無法思解的,是否真的就此自由?

一向與莫那魯道有宿怨的頭目鐵木瓦力斯,沒有參與出草起義,部落族人眼看莫那魯道領軍成事,也來向頭目力爭加入,並準備殺了對原住民不錯的小島源治,卻被鐵木瓦力斯阻止下來,在日軍的強制徵召以及和莫那魯道一決高下的心態下,原來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事件,讓他站在不同陣線,加入這場戰局。當他驚見滿樹皆是自縊的婦孺時,一解私仇或為日本統治而戰的目的,使他面臨了價值衝突的考驗和退卻,但在妻兒遭屠殺的小島威脅慫恿,與莫那魯道對抗有兩人私仇、守護獵場的正當性上,使他更顯得義無反顧,不得不選擇獵下莫那魯道的人頭,而無法從此戰役抽身。

世界不會因一個人停止轉動,一個人也無法停止在轉動的世界,當你不想做出選擇時,轉動的人事,仍會把我們拖進我們正旁觀的紛擾中,不管你清不清高,願不願意。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與生命的交涉──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



因為為人,就算末世來臨,就算失去信念,我們仍需搜索走向死亡的存在真義。

「……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半小時。」主角布洛克妻子的朗讀,典出《聖經.啟示錄》,當罪愆與災難在世上橫生、肆虐,當這道封印被開啟,是末日的限期,是大審判的降臨,在走向生死交關的絕處,覺醒與執迷仍在人的心中矛盾的膠著。

大地籠罩著死亡的氣息,遍地蔓延的瘟疫,煙硝不停的戰亂,人們活在被黑死病傳染的恐懼中,而十字軍東征高舉宗教聖戰的正義大旗之下,是權力者的貪婪,使人們苦於生存的動盪,使當初慷慨赴義,踏上前線的騎士布洛克,看穿了這場權力者的騙局。走向歸鄉之路的他,灰心之餘,又與死神正面迎上,正迷惘在生死、人世真理的他,藉由與死神對弈,來爭取尋找意義的時間。

如同屈原的大哉〈天問〉,男主角布洛克在荒亂的世局、荒蕪的信念之中,透過與人的對話(包括被視為巫婆,將遭火刑的少女),與自然的接觸,與死神的啟發,想要知道「神」究竟何在,究竟神的旨意是什麼,在虛無、空洞的時空中,人究竟要何去何從,究竟要完成什麼樣不枉身為生靈的使命……。「究竟」,天高地遠的哉問,在明知走向死亡的懸崖,在心靈哀絕的邊界,「神」從不在場,從不是質詢的對象,接受提問的,向來都是那位在虛空的鏡子裡映照出滿佈驚恐與令人可憎的自己。

不論神何在、存在與否,災害禍端由來是人所定義、人活所需、人情所欲,當敗壞的世間與崩解的意志,神所能慰藉的,並非是與死神協商延期的生命,而是那些能夠與自我交涉的生命。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這一代那一代──老爸的單程車票(LES INVASIONS BARBARES)



這是題材平凡的電影,最美的是,平易而生活化的台詞隨處掇拾,都是智慧花開的哲語。

因其平凡,而能在高才的導演之手下,更有揮灑的空間,涵藏人生況味的思索,觸碰世界文明的辯解。在癌末的臨終階段,親朋好友的相聚,呈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情份割捨的悸動等關照,因為每個人都是高知識份子,從中延伸出社會、國族、文化、宗教、政治、性別、情愛、現昔對照……等諸多思潮的議論與交鋒,對談言詞洋洋灑灑、充滿機趣,因而厚實了電影的風味韻致。

勇敢,是熱切擁抱生命的人最富麗的神采,以雷米為軸的這群老友便足具這樣的特質,年輕時不把日子過得轟轟烈烈,似乎有愧人生,這群男男女女的老友,過往有著交錯複雜的風流韻事,勇於開放,耽溺性愛;自詡「享樂派社會主義者」的雷米躺在一樓人滿為患,另一層樓卻閒置不用的公立醫院,而不願赴美就醫時,說因為當年他支持醫院國營化,力挺工會,反使效能不彰,這是他得承擔的後果,勇於革新,高談理念,就算理念以變調的型態達成,也勇於承受。雖然面對生命的終結,米雷有所畏懼,畏懼的是,「無法割捨的不是現在的生活,而是過去的時光。」

而另一個令這群人怯懦的是,無法面對他們的下一代。那些往昔的及時行樂,貪欲偷歡的荒唐行徑,成了他們孩子的陰影,難以掙開的糾結,像情婦黛安的女兒娜達莉便淪為難以自拔的毒蟲,但是也有人以擺脫父母的形象,成就另一番性格,像米雷的兒子賽巴便與他相左,成為最標準的資本主義家,並且忠實於家庭、婚姻,而賽巴的未婚妻凱兒也是如此。米雷這群人無法面對的是,因為他們的「錯」,孩子成長為他們不能預知的樣子,以及與他們之間的斷裂。

當「揮發你對世界的影響力」口號如同箴言喊得令人熱血氣昂,但實際的情形是,不論好壞與否,我們的影響通常只發生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對於世界的撼動,只在那些高談闊論中實現。



.沒當過父母,你永遠無法體會父母的愛。

.我寄給你新鮮的海洋空氣,聽說有益健康。

.美國帝國向來成功的阻擋野蠻人侵入其防線,而911事件就像是野蠻人入侵的開始。

.生活就是這樣,一成不變。

.人類史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史。

.我目前唯一吸食的白粉是擦嬰兒屁股的痱子粉。

.身體是在頭腦裡的,病都是從頭開始,也要從頭治療。

.不是年齡問題,是波大無腦,胸部需要大量的血液,而無法供給腦部,這是生理分析。

.你永遠都不應該相信毒蟲,毒蟲說謊是家常便飯。

.毒品總是供不應求,這是入侵。

.我這輩子都和絕世美女共眠,直到有天竟然夢到在加勒比海,我才知道老了,不再有美女入夢。

.人生一切都是短暫的,不會在同一條河流游兩次泳。

.妳不在乎生命?我像妳這個年齡也一樣,隨時可以死,無所謂。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

.人愈老愈眷戀生命,開始倒數計時還剩廿年、十五年、十年……,想到的是最後一次做這件事。

.你無法割捨的不是現在的生活,而是過去的時光,但過去的時光,早已消逝了。

.一生成就一點事就足夠了,能夠對自己交代就可以了,這樣會死得更安詳些,但我一事無成。

.至少你有自知之明,不像很多教授自以為是,令人受不了。

.這些文盲真令人感動。不是他們的錯,是沒人教導他們。

.人生不是用流行歌曲的愛情觀建立的。

.愈有文化,前列腺就愈腫。

.我最恨多愁善感軟趴趴的男人,只要他們上我堅挺有力就夠了,感性和智慧不干我的事。

.若你相信仁慈會偶然無故出現,請讓這位病人快樂起來,這麼做會讓你功德無量。

.想交換嗎?我的人生全靠自己,跟你比,我比較喜歡我的人生。

.擁抱未知,你若擁抱未知,將會得到救贖。

.這是自然法則,閉上眼的瞬間,就有數百萬人消逝。

.我至少要學點東西,我覺得和出生時一樣貧乏無助,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我應該去尋找的,我一定要繼續找。

.美到融化了秦始皇的七千兵馬俑。

.只有不識相的法裔加拿大肥仔,只看了高達的電影和菲利普索萊爾斯的著作,就以為中國文化大革命是偉大的,沒有比這更白痴的了。

.智慧並非眾所認知的個人特質,而是全體性的現象。

.智慧消失了,但我不會因此悲觀。

.想不到你也有謝絕松露的一天。是可惜啊,這一天到了。

.中世紀,手抄本,到處都是野蠻人,明天……他們的王子來了。

.知道我對你的期望嗎?生一個和你一樣的好兒子。

.我不知道你如何辦到的,但你遺傳給我熱愛生命的個性,總之,你和媽媽生了一個超堅強的孩子,我想這是奇蹟。

.知道嗎?女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就是她的父親,對我而言,你永遠都是。

.很高興一生有好友相伴,我會帶著你們的微笑離去。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堅強的懦弱──飢餓(hunger)


堅強與懦弱似乎是對立的兩極,但往往看不見的是,強硬之下是怯懦的反射,羸弱背後是堅固的本質。

講述北愛爾蘭共和軍政治犯要求「政治犯待遇」的史事,影片卻是一名獄警開題,他多次在洗手台前浸泡那雙關節受傷的手,沉默無言的抽菸、進食,很明顯的,導演無意陳述或過度批判事件糾結的政治背景和對立衝突的偏激意識,而回歸到對自我立場的堅持面向,映照出人性中自我面對時的勇氣與顫抖。

在為信念堅持的立場下,主角巴比有著卓越的領袖性格,來帶動絕食抗議的延續(在他因絕食身亡之後,還有九人接力絕食而死),在片中那場一鏡到底長達近20分鐘,巴比與神父表明將要展開絕食活動的關鍵對談中,他說了一件童年往事:他和同伴參加馬拉松時,在河邊發現一匹馬因受重傷而苟延殘喘著,當同伴還在討論如何處置時,只有他動手將馬溺斃,雖然他事時遭到牧師嚴厲的責罰,但他自始至終都自認沒錯,並願意替所有小孩受罪,也因此他獲得了所有小孩的敬重。這段往事不但速寫了他行動領導的特質,在他自認為傷馬做出正確的事中,更提出了一項辯證:憐憫有時顯得愚蠢,殘忍反而是種仁慈。

此事件發生在鐵娘子柴契爾執政年代,片子穿插了一些她的談話,其中她鏗鏘有力的說,這些暴力份子最終用他們的暴力對付自己,絕食而死,雖然引起人性的憐憫,但也點燃了仇恨之火,於此可知英國當局的強勢立場。

而這樣的政治立場,並非對有此信念的人民來說皆是絕然的,政治不是生命的全部,籠罩生命的是人性中的情感,於是獄警和鎮暴部隊實行高壓手段,是政策命令的執行者,是囿於職業、身份的必行之行,卸下暴強的武裝面具,他們也有著個人情感的柔弱和痛哭。

堅強的懦弱,可以是堅強者不敢道出的懦弱,也可以是堅強不屈的懦弱者。不管我們是誰,都有這般內外糾結的時刻。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男主角的頭髮──帶一片風景走



總算,小眾議題在商業藝術的呈現上,有了引起一陣漣漪的效果,讓更多大眾能接觸到這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行銷、包裝似乎是現代藝術推向普羅大眾十分重要的一環,日本是箇中高手,一隻導盲犬、一位鄉下阿嬤、阿茲海默症患者、禮儀師……不論是小眾的議題或是看似平凡無奇的人事,都能成為風行一時的影視熱潮。《帶一片風景走》有意走這樣的路數,從片名、海報設計到內容溫馨情節的節奏,都有移植日本溫情電影風格的影子,有擔心、有害怕、有回憶的酸甜、有至死不渝的堅定、有怨尤到體諒的心曲、有社會角落的關切……,將小腦萎縮症這個少見疾病,得到有多的關注。

雖然在小腦萎縮症和夫妻之間無私的愛的表現上,是動人的、成功的,但圍繞在親情、醫病關係和社會百姓給予的支持之外,深層的心理狀況無法化成具體的情節來表達,也沒有含藏更多值得思索的議論,實為可惜,然而就以小品來說,這是不必挑剔的地方,但最令我覺得卡卡的是,男主角的頭髮。

可能是自己髮量少的芥蒂,電影中人物的頭髮總是觀影的焦點之一,假髮太假的片子,再怎麼感人的劇情看來都像笑話。本片是實事小說改編,真實男主人阿輝的職業是鋪柏油路工人,扮演男主角的黃品源,頂著一頭斜形瀏海的時尚髮式,只是把它弄得亂一點、塌一點,怎麼看都不符合阿輝的地位身分,這麼批評或許過於苛求,但剪個更貼近庶民的髮式都辦不到的話,在人物詮釋的敬業上就容易產生讓人挑毛病的話柄。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扛罪背後的留白──天使薇拉卓克(Vera Drake)



有時當壞人或做出被誤解的行事是出於好意或為別人著想,其中最初的原委必須略過,是非曲直的正義與道德唯有捫心自知。

薇拉卓克是個平凡、熱心的歐巴桑,片中前二、三十分鐘的篇幅裡,只見她像義工一般到有困難的鄰里人家做居家關懷,主動要幫單身男子補補身子,幫傭工作時一絲不苟的打掃態度,還十分體貼的照顧自己臥病的母親,並經營自己充滿溫情的家庭,將她充滿活力、熱情和古道熱腸的性格完整形塑。

電影雖有「墮胎」這個爭議的議題,但全片沒有任何張牙舞爪、齜牙咧嘴的嘶吼、爭辯或衝突,一如薇拉卓克的平常,平實的陳述著薇拉卓克因替人非法墮胎被捕前後,她和親友心情的轉折,從中悄悄的將關於社會差距、現實道德、人心矯作等議論思索放置其中,令人咀嚼。

是什麼信念,讓這麼一個平庸的歐巴桑,持著一份善心,不收分文(這讓她居中接洽的好友有了「黑西」的空間),卻願意替人打掉小孩,而且一做就是時間長到她自己都算不清楚(警察推估大約20年)?當她被捕時,自顧著承認:我幫助年輕女孩,在她們有困難時,幫她們恢復經期。當警察直指她幫人打胎,她直說他的說法,那不是她做的事,雖然自認理屈,但真心的認為自己是在幫有困難的女孩解決問題。

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她是私生女的身份嗎?是因為她母親的關係嗎(她老公說還好她沒變成她媽那樣)?是因為她曾有過的遭遇嗎?當警察質詢她自己是否曾墮過胎時,她沒有回答,片中刻意將她的動心起念有所留白,不加明說,對照事情曝光前後薇拉卓克性情的轉變,她往常的熱情和之後犯錯的心虛,其中必有緣故促使她明知犯法,也願意幫女孩解決難題。那份心念是不可說,也無法說。

其實我們生活週遭便有些熱心的三姑六婆,和薇拉卓克一樣,有時她們不公的世道挺身而出,已不管有沒有違法,因為她們心中自有一把道德的尺量,至於她們為何會如此奮不顧身,成因是個謎,這是這些為母則強,「雞婆歐巴桑」的秘密。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就是要優雅──最後地下鐵(Le Dernier Métro)



不管晴雨,季節一到,花就是要展現最美的姿態。現實磨人之下,人能否有優雅的姿態?

巴黎,19429月,德國占領半個法國,飢餓的人民排隊購物,然後湧入劇院取暖,將劇院擁滿,每晚11點開始實行宵禁,人人趕搭最後一排地鐵回家……。電影的開場,大導演楚浮似乎在詮釋片名的意義:物質生活艱困,精神生活沒有因此萎靡。

劇院總監盧卡斯因為猶太人的身份,為了躲避通緝,假稱已逃離巴黎,但實際還躲藏在劇場的地下室,暗中指揮戲劇的編排,她的妻子瑪利安,知名的電影女星,因此挑起持續經營劇院的重擔,發落所有事務,並擔任女主角,而新加入表演陣容,擔任男主角的伯納德,則和瑪利安發展出若有似無的感情。

盧卡斯原本就計劃潛逃出占領區,但在整個法國都淪陷的情況下,根本機會渺茫,如階下囚遭受軟禁的盧卡斯,知道了這個消息,鬱悶的情緒完全暴發,直言人可以活多久?躲在地下室了無生趣的日子,只能等待著妻子來探視的腳步聲,根本不是人的生活,他意圖走出去,已不能理智的顧及會被遣送集中營的威脅。雖然盧卡斯的地下室生活衣食無虞,但是失去自由、無法繼續藝術工作,儼然剝奪了他追求美、追求創作的精神,而失去了為人的價值。

在日子順遂時,精神的生活較容易因較少煩憂和物質的提供而感到富足,然而,在顛簸的日子中,繁雜瑣碎的心思應付不免消磨意志,讓人忘了保持從容與優雅,忘了替自己安排跳脫現實,慰藉心靈的空間和時間。苦悶,不全然來自生活的實際面,更多的是自我的限縮,就算每天總有一班最後列車的底限,也要在庸碌汲營中擠出一段時空,來讓性靈之花綻放。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一方水土一方人──黃土地



什麼樣的土地,生養什麼樣的人民,孕育什麼的文化,當中有其美麗,也有不得不反叛的陋習。

已成經典的《黃土地》,不但是陳凱歌的開山之作,還是由張藝謀所攝影。八路軍文工顧青來到陝西採集民歌,住宿農女翠巧家,並融入他們生活,幫他們挑水、犁田,有如一家人,並把南方如女子識字讀書、自由戀愛等的新思想帶給他們,這對自小便被許親,而14歲就要嫁人的翠巧產生極大的憧憬。隨著採集工作的結束,顧青離開當地而歸隊,不久翠巧也被迎娶,但已有新思想的她,不願被不能自主的傳統給束縛,趁著夜色,渡過黃河,往南方而去。

雖然劇情有其政治正確的標誌,歌頌勞動階級,貼近庶民生活,以人文情懷在保留純樸民風文化之外,也要有跳脫舊傳統框架的勇氣和新思維,但是導演的大塊寫實又富有淡意浪漫的敘事手法,讓人更能感受對人、對土地的真切情感,也更有藝術高度。一場顧青和翠巧一家人農事後在山坡午餐,翠巧父親說著天陰不雨,農獲歉收的感慨的戲中,鏡頭拉得很高,大片灰濛的天影背景下,起身站立望著天的他,只是渺小的身影,而隨著他的坐下,鏡頭拉得極低,前景是大片乾黃的土地,縮小的他們是寄生這片土地的小人兒。在以人為本位的主義思想之外,影片中不免要告訴我們,天、地向來才是主角。

《黃土地》抱著「敬」與「進」態度,敬可雨霖之天、敬生養萬物之地、敬為生活勞汗之民;並且不只是要人看見,而是要真真實實進入自己的生活,進入自己的文化,並要懂得在舊思維中有進步的行動,這方水土可生養這一方人,這方人也要讓這水土有不同的風采。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生存的信念──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活著,有不同的姿態,馬關條約、日人治臺、平蕃的大歷史與莫那魯道由小到大的成長,走到霧社事件當日的史實交織《賽德克.巴萊》上篇「太陽旗」,有著對生存抉擇的抉擇,是信念的堅持可以是不移或轉折的詮釋。

忠誠、勇猛、威信、無懼,莫那魯道鮮明、巨大的英姿,一如章回演義的武聖關羽,正好符合著民間的崇敬形象,除了打獵、出草場面下表現出他的驍勇善戰,當日警飼養的警犬仗勢對他們外來的莫那魯道一行人狂吠不止,他的一聲喝斥,狼犬隨即夾尾巴嚅囁噤聲,是將他的霸道之氣盛,呈現得最為畫睛的一場戲。

事件的發生,有其錯綜的趨成要素,但正因為有莫那魯道這位頭目,他的性格與信念,又是決定一場戰役之發動的要因,他以血祭祖靈之名,串連各分部族,要尋回原有的尊嚴、驕傲、傳統。他的堅決,犧牲與殘忍不可避免,雖然在歷史和藝術美學的傳頌中,何等高尚的淒美壯烈,但看在不願加入出草的部落頭目的眼中,有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參加的人,不是不勇敢,讓族人真正的活下去,才是族群和生命真正的延續,這是不同於莫那魯道的生存理解與信念的堅持,或許以「留得青山在」角度,這些不參戰的頭目,才是具有遠見、更為厚寬的大智者。

不管賽德克族人在霧社事件中作出怎樣的抉擇,對於生存與犧牲是無愧的,對於心中的信念是清楚的,對於擁有的自我文化是了解的。而高喊著主權的台灣人,想必也是對於生存與犧牲是無愧的,對於心中的信念是清楚的,對於擁有的自我文化是了解的,只是勇氣和骨氣,不知會用什麼樣的行動,凝聚成可為的力量來展現。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借託誠信的權力──黑金風暴(Inside Job)



探討2008的金融海嘯,獲得2011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領獎感言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位華爾街高官因此入獄,這是不對的。

從破產的國家冰島談起,直指金融的罪惡淵藪華爾街,訪談世界各國的經濟要員、教授、專家和相關人士,就算條理耙梳了整起金融海嘯錯綜複雜的權力縱深和國際影響,清楚敘述決策、政商人事的權力結構與經濟體制內的種種謬誤,知道了一切的不對,但是又如何,導致災難的人們,即使沒有身在決策的權力圈,也是可以用大量的資源、人脈在這個權力社群中達成他們的意志,犧牲者永不會是他們。

誠信是歐美世界手放在聖經上宣誓的自持、自制與自傲,沒有誰在檯面上真正認錯,誠信便是那些人自託光明正大的行當,他們自認沒錯,因為他們都是在合法的規則下進行交易或所謂的金錢遊戲,既然合法哪來有罪行。

不論是小布希或歐巴馬,以片中的敘述觀來看,他們延聘商界、學界的權威為重要經濟的官員,都不脫和金融海嘯有關,雖然片中未直接將總統指卸涉來裡頭,但或許間接在指責他們,若以君權至上的封建觀念來看,罪不及最高權力者,這兩人是無辜的,因為他們只是任用專業,而這也成了他們自己最好的開脫藉口。

可在朝為官,在野為CEO,可在學界為知名教授,可在商界為背書的保證,這些權力者的轉身是何等完美無懈的美麗,因為他們都本著良心在他們這群聰明、專業的人士所制定的規則內行事。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剋妻的男人──帶ㄙㄞˋ男朋友(La chance de ma vie)



這部超級大賣的法國電影,男主角朱利安由於從小受同學詛咒,只要戀愛,就會像衰神一樣,讓每個女朋友都倒大楣,雖然像是《倒數第二個男友》(Good Luck Chuck)的倒反版(男主角小時受詛咒,會把幸福帶給女朋友,自己愛情無著落),但那些衰到極點的情節,實在令人爆笑到不行,票房會好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麼一部通俗的歐洲片,卻有十足的東方味,光受詛咒的宿命論,便很合我們的胃口,還有因禍得福、禍福相倚的觀念。不只男主角簡直就像「斷掌男人」,還好片中沒人和他結婚,不然妻子肯定一個死過一個,而裡頭大部分的配角,也都對朱利安會「剋妻」的帶ㄙㄞˋ運深信不已,根本就跟很愛算命,把什麼運勢都歸結命理的台灣人一個模樣。但如果喜劇一直繞著這個宗旨走,結局也就不好笑了,所以男女主角後來為了真愛,選擇勇敢面對帶ㄙㄞˋ的命運,用自由意志這個西方很傳統也很強調的意識來讓故事有Happy End

其實這片的構思不新,很有這些年大肆崛起的韓國浪漫愛情片的影子,劇情節奏、一個又一個衰到爆的橋段、笑點的安排,輕鬆幽默非常韓式,同時片中也有韓國人的角色,而且還是扮演著有決定權的地位,可見韓國影視文化的勢力範圍和影響力,已經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和可認同程度了。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儒俠風骨──黃昏清兵衛(たそがれ清兵衛)



「台灣也是全球實踐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徹底的華人社會。仁義、孝親、尊師、勤奮、善良、純樸等儒家倡導的美德,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2011年馬總統的元旦文告對我們自己溢美之辭,竟在《黃昏清兵衛》這部2004年橫掃日本奧斯卡並入圍美國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中體現真實的儒學生活風範。

德川幕末時期,喪妻的井口清兵衛,每每下班便趕著照顧老小,從不與同僚喝酒應酬,而被取笑為「黃昏清兵衛」,他其實是個武藝高超的低階武士,除了公門的工作,還要操勞農事,編織蟲籠來貼補家用,但他淡泊名利,不求聞達,生活之苦,他坦然承受,世俗的眼光,他不以為意,堅守著身為人子、人父的信念,以及安享那份為人子、人父的簡單幸福。

生活儒學家的氣質完全在清兵衛的身上展現,除了對家的關愛之外,奉藩令與判變的藩士決鬥,及後來在與天皇軍作戰而身亡,且不論政治正不正確,忠君之道,是他原本想自外於幕府爭鬥時局的為臣之責,在和藩士余吾善對決前的一番對談中,無論是對生活的感懷或忠貞服從之心,余吾善的自剖,陳述的正是清兵衛心跡。

面對青梅竹馬朋江的愛情也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當朋江的哥哥也是清兵衛的至友飯沼要他娶她時,雖然他以生活清苦,身份懸殊,不願讓朋江吃苦為由推辭,但在言詞之間不戚貧賤、不顯自卑,是最可貴的風骨。

而這位好父親,會和女兒一起背誦論語詞句,並肯定讀書的重要,片中也不時穿插小孩朗朗唸讀著子曰名言,這喻意著溫文爾雅的儒家思想正是本片和主角生命的底蘊。以儒學文化正統自傲的我們,有什麼人以及是否能以藝術的眼光關照這樣的議題,拍出此等兼具藝術與通俗的經典之作,來宣示我們這項文化的驕傲和自我肯定呢?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民意之所向──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黛安娜死後比生前還麻煩!」劇中菲利普親王轉述瑪格麗特公主的話,似乎道中了片中英國皇室對於黛安娜驟逝的絞腦。

正是故事背景是在黛安娜車禍過世後的一週,一向頗受人民愛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卻陷入了她上位以來,最受百姓質疑的權力風暴。已經和查爾斯王儲離婚的黛安娜,對於英國皇室而言,只是一介平民,而加上她反傳統的喜歡上媒體的親民作風,和一向行事低調保守的女皇有所扞格,使得女皇只想冷處理此一事件,未料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使英國政府也不敢小覷可能引起的政治效應,首相布萊爾機警、積極的向女皇建言,而女皇面對自己有史以來最高反感度的民意調查,意識到事態的嚴重,迫使皇室不能置身事外,女皇破天荒的公開致哀,並用國禮來送黛妃最後一程,以重拾人民對皇室的信心。

電影在表達此一事件上,表面是黛妃對英國皇室威信的衝擊,但更大的主題是講述皇室權力受平民的挑戰,以及日益弱化的皇權危機。除了出身平民、離婚後又成平民的黛安娜對應天人交戰的女皇,電影中還有很多的隱喻,如「鹿」是皇室的象徵,當電視轉播著黛妃死訊新聞時,親王和王太后熱烈交談著一頭獵鹿的英姿,代表他們活在並只見到皇室的美好;當女皇的車子在河中拋錨,她因近來的煎熬壓力而啜泣時,回眸看見一頭雄偉的公鹿,因驚呼牠的美而破涕轉笑,並驅趕牠以免遭人獵殺,這意味著她維護皇室權威的努力;當這頭鹿被銀行家獵殺,暗示皇權在平民的手中衰落,女皇為鹿的哀悼感傷,同時也是對皇室地位的惆悵。

本片可算是經典之作,主題呈現明顯,層層的軸線都扣向圓心主題。而若說最受推崇的, 飾演女皇的海倫米勒演出是可臻完美的女主角,別忘了,只有在新聞畫面中露臉的黛妃,全片因她籠罩一股低迷氣氛,對所有角色形成各式壓力,在電影藝術上,可以堪稱是最具震撼力的最佳女配角了。


不要將心比心我的悲傷──愛,讓悲傷終結Rabbit Hole





原片名「兔子洞(Rabbit Hole)」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那個讓愛麗絲跌落仙境的樹洞,在本片中是撞死小孩的肇事少年的手繪漫畫,那是一個平行的世界,人進入了那個天地,將是另一番新的人生,這正是中文片名「讓悲傷終結」的喻意所在。

蓓卡和霍伊的四歲獨生子因為在追逐狗時,發生車禍過世,八個月了,日子似乎一樣要過下去,但兩人其實都還沉溺在喪子之痛中,蓓卡封閉自己,以抹去的方式,收拾有關小孩的物件、送走狗、嘲諷喪子父母的互助會,來漠視傷痛,而霍伊則是抓住有關小孩的記憶,半夜反覆看著過去的視訊、帶回狗,積極參加互助會。由於處理情緖的作法完全不同,讓蓓卡和霍伊夫妻兩人有了隔閡。

面對同樣的災難,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創傷和陰影,這時算是「自身難保」吧,光是處理、控制自己的低潮情緖,恐怕已經無暇顧及身邊一同受傷的伴侶或同伴,因此面對傷痛不同的因應態度,對一路同行的伴侶有極大傷害,但根本沒有心思加以處理。

悲劇發生,總有人會安慰著當事人想開一點,當然也有一些有著同樣遭遇的「前輩」以將心比心的說服力來勸解,蓓卡的哥哥因吸毒過量過世,她的媽媽以同理心來勸慰她,但她拒絕類比,因為就算傷痛相似又如何?心中的痛不是別人懂得就可以消除。

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可以和悲傷的肇事者和解,有人卻要一輩子受著它時隱時現的刺痛,因此放開哀傷,不是誰說就有用,只有自己才能解決。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敢作不實際的夢想──隱形的格里夫Griff the Invisible




做著不實際的夢想,還有人陪著你,是多美好的事啊!

乍看電影海報,會以為是部蝙蝠俠、蜘蛛人之類的科幻片,但實際上是部講宅男的輕鬆小品。

平凡、內向的格里夫,白天身為一個不善與人交際的上班族,還有同事喜歡捉弄畏畏縮縮的他;而晚上,他化成一位維護正義的超級英雄,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可以隱形起來,好讓自己的行動更加給力,但是他的義舉卻不受人民歡迎,還因此受到通緝。劇情說到這裡,和蜘蛛人的背景、剛出道的形象似乎沒什麼兩樣,不過那些英雄般的行為,全都是他自己的想像。

電影有趣的是,不在於這位宅男建構、活在他的幻想世界,而是竟然有個也是天馬行空的女生,支持他活在那樣的世界,不但幫他製作服裝、道具,為他安排任務、下指導棋,甚至當格里夫看破虛幻,要回歸現實、「正常人」的生活時,女主角梅勒反而對他感到失望。

當格里夫一直為他擔心,想要讓他認清真相,將他拉回現實生活的哥哥,看到自己的前女友竟然「幫助」格里夫越陷越深,而感到憂心時,同樣特立獨行的梅勒告訴他,雖然別人都不認同格里夫,但她認為他沒有做錯什麼事、沒有傷害任何人,他就是他,才讓她愛他,也因為這樣,她更是要用變通的方式來幫助他。

進入為食衣住行打拼的階段之後,還做著虛幻大夢,在世俗眼中只會被笑看成浪費時間、精神的傻子,但總是有些人的天真、童真不會隨成長消失,他們要保持不怕異樣的眼光,勇氣可來得比一般人大,而且就童真這部份而言,究竟誰才是正常的,恐怕還得另當別論了。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向媒體低頭──嘉芙蓮娜的故事The Lost Honor Of Katharina Blum


《嘉芙蓮娜的故事》是1975年的德國電影,已受警備組織監控多時的無政府主義份子路德維希,在一場派對上與女主角嘉芙蓮娜偶然邂逅,兩人一見鍾情,一夜愛戀之後,警方本要趁機圍捕,但路德維希早以脫逃,而嘉芙蓮娜也因此捲入調查之中,此時報社記者對她的私生活、親朋好友大肆挖掘,令她成為眾所唾棄的新聞人物,深受媒體暴力之苦。

記者維爾納為了跑條大新聞,無所不用其極,會有取得好印象的鮮花攻勢,會以溫情的循循善誘,甚至擅自闖入完全不准探視的加護病房,只為採訪女主角身在病榻的母親,而受訪者不管說什麼(甚至是女主角母親意識不清的喃喃自語),維爾納都會寫成相當聳動和令嘉芙蓮娜不堪的內容。仗著新聞自由的大旗,他不僅覺得理所當然,更為此感到得意,一段女主角準備接受他的專訪劇情中,他自己先來段開場白,說女主角靠著新聞紅了,要她感謝他,他還拿出錢撒在桌上,說是這陣子賺得,而且要打鐵趁熱,好好利用新聞的熱度,才能大撈一筆。記者還大言不愧的要用「作愛來開始這段訪談」,雙關的諷喻著「無冕王」于取于求的霸道。

就算記者後來被女主角槍殺,一解心頭仇怨,但是片尾的告別式上,報社老闆致辭時大聲疾呼「新聞自由是一切的根基」,推進社會國家種種的民主、福利、進步和多元化……等,痛斥著女主角的槍擊的同時更擴大解釋「誰攻擊報社就是攻擊所有人」,媒體不自我反思與自持的傲慢,顯出了「文明的暴力」的可怖。

「這些人全都是謀殺犯,他們非常善於掠奪無辜者的清白,奪走人們的生命,不然沒有人會買他們的報紙!」當嘉芙蓮娜的母親「可能」因記者的騷擾了過世時,嘉芙蓮娜直視著鏡頭(直視著觀眾)說了這段沉痛的話。經過了三十多年,媒體形式有了更多樣的型態和變革,但這樣令人畏然的媒體心態似乎未曾變異,甚至是更加鋪天蓋地的籠罩著我們。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給不給機會──翻滾吧!阿信


充滿80年代末復刻氣息,有家庭親情與衝突,有兄弟友誼講情講義,有隊友是競爭是鼓舞,有和Call機小姐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聲緣情愫,有真人真事的勵志意義,體操雖是貫穿全片的要絡,但更多篇幅演繹迷惘年少的血氣方剛和暴走行徑,可說是《艋舺》體操版。

體操,阿信由小便愛上的運動,更是心中熱衷的信念,就算天天訓練,年休二天,過程的勞累、傷害,似乎不減他的熱情,但在護子心切的母親而言,多次受傷何其可忍,更何況體操是未來不能當飯吃的工作。於是阿信的體操夢遭到斷阻,雖說是幫忙看顧家中的水果行,但更多的時間是B.B.CallCall,隨傳隨到,幫好友出頭,打打殺殺,縱使有滿腔義氣,心中卻有著極大空虛的迷惘。直到好友菜脯的去世,他才重新回到最初的夢想,繼續他未完成的旅程。

因為染上毒癮的菜脯重傷了黑道大哥的兒子,躲到臺北的阿信,想要回宜蘭,必須找事主談和,才能徹底解決事端。阿信直接找上黑道大哥,開宗明義說出自己之所以敢勇於面對,是想繼續練體操的信念使然,他非但沒有受到任何的皮肉之傷或金錢的要脅,而且還獲得黑道大哥的認同,如此重大轉折,全因黑道大哥可說是阿信的學長,也曾是傑出的體操選手。

準備跑路時,阿信對弟弟說了句「你不找麻煩,麻煩自己會來找你」,套用此話,本片大力呼告的宣言正是:「你不找機會,機會自己會來找你。」從幼年接觸體操開始,到日後的迷途知返,身世的缺憾、生命的困頓、夢想的挫折……在種種看似迷茫的境地,總有機會出現,讓人找到出口,雖說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算,但本片演繹之中,「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這類通俗的銘句,不免得還是現實生活的常態。

而在社群生活之中,更多時候,一方面自己就是自己的機會,一方面機會是眾志成城的凝聚,是他人或眾人的賜與。片中飾演「菜脯」一角的柯宇綸,演出令人激賞,他自己抓住了一個機會,大放異彩,但仍不免要問:是否還有下次嗎?一向為臺灣有很多演技出色的演員感到惋惜,他們都無法像香港(如黃秋生)或大陸(如葛優)的演技派一樣,成為明星,因為我們的目光不在這些人身上,讓他們登上實至名歸的地位。

阿信是幸運的,但人生是否都能像他一樣,是否還有下一次他人給予的轉機呢?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馴化與反抗──瑪德琳姊妹(The Magdalene Sisters)



受迫於高壓的強制束縛之下,有誰可以將心靈的惶恐、抗拒與掙扎付諸行動,勇於抗爭,試圖突圍?長久的習慣之後,那些心理的不平衡還留有多少、多深刻,是否還有衝撞的勇氣和意識?

2002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作品《瑪德琳姊妹》,講述60年代不良婦女收容中心在不合人道的道德規範和修女的高壓管束,呈現一段過往可悲的真實歷史。片中以三位女子為主線,在親友婚禮中被強暴的瑪格莉特,喜歡和男生打情罵悄的孤兒院少女柏娜蒂,未婚生子的羅絲,她們的行為皆被視為污點,而分別被家人和院方送到不良婦女收容中心,在此的收容女子,不能交談、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如機械一般做著沒有報酬的洗衣工作,直到家人願意領回,或是修女判定她們的思想行為已經獲得矯正為止,然而大部份的人終老於此。

瑪格莉特一度想逃離,但眼見脫逃成功但卻被自己父親抓回來的室友,她退縮了;她有機會從忘了上鎖的小門,大大方方的搭便車離開,但目及空曠之野,她膽怯了。而她為另一位未婚生子的婦女克莉絲琵娜找到失落的聖克里斯多福項鍊,與偷藏項鍊的柏娜蒂大打出手時,圍觀的婦女竟是袖手旁觀,一片沉默。無辜的陷於強權統治和強制的思想救贖之中,時間是無情的習慣,消磨曾經憤恨心志,適應之後,口與心都無言了,眾人形成的失望氛圍,更是成為不敢也心想不可能脫逃或反抗成功的自縛心魔。

有人說這是女子版的《飛越杜鵑窩》,但我總覺得更像是《刺激1995》這類型控訴監獄不人道的越獄片。荒謬的操守規範和貶低女權的封建,是形成本片的議題,一如《陌生的孩子》中,讓警方感到有異議的女子,便無理的被送進療養院當精神病治療,而更令人聯想到中世紀屠殺女巫的時代悲劇,權力,在兩性之間,似乎一直是不平等的對應。